第一千三六九章 只有大投资才能救芯片

  大体来说,想要完整的制造一片芯片,需要芯片设计,制版,芯片加工,封装,测试,包装等六个主要环节。
  可这么多的环节,数百家企业,几十万的从业人员三十年来,获得的投资就十亿美元。
  方辰突然有种莫名的心酸,真是太少了,少的都有些可怜了。
  他的手上有一份资料,详细的记载了全世界,以及各国对半导体行业的投资。
  从半导体晶体管被发明那天算起,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全球对半导体行业的持续投资是3745.6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大致投入了1149亿美元,东倭投入了1020亿美元。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东倭这1020亿美元,大部分都是八十年代才开始投入的。
  这也就意味着,东倭这十五年的投入,就已经差不多赶上美国三十多年的投入。
  然而这也是为什么,东倭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能超越美国,问鼎半导体第一大国的原因。
  但可惜的是,总所周知,东倭是个不完整的国家,所以自从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反应过来,意识到东倭的威胁。
  一边积极的联合加强技术开发工作和增大投资,另一方面对东倭打出各种生产设备禁运和技术禁止使用等等的牌,很快便再次轻而易举的超越了东倭。
  接下来的便是南高丽和湾湾这两个地区。
  这两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六七年前,八十年代末期才开始发力的,不过因为投入金额比较多,南高丽这几年投资了485亿美元,湾湾投入了360亿美元,所以已经逐渐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上,慢慢崭露头角。
  并且湾湾已经列计划,准备在未来的十年中,累积投入673亿美元来建设投资五条8英寸生产线,以及二十四条更加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
  毕竟根据现有的科研进度,预计最迟1999年,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就研发成功了,到时候不但可以加工制程为7纳米的芯片,并且生产成本预计比8英寸生产线,再降低30%到40%。
  然而在前世,华夏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正是由张如京的中芯国际在2004年所建立的。
  可以说张如京凭借一己之力,将华夏的芯片生产线从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十一年,缩短到了五年。
  想到这,方辰再次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说真的,以总投入十亿美元,占据全球半导体总投资的三百多分之一。
  就使得华夏半导体产业只落后欧美十年左右,产能还能达到0.2%,他真觉得国内的半导体科研工作者们尽力了,甚至还超常发挥了。
  毕竟,看看那些所谓经济实力,科研水平跟华夏差不多,并且现在人均收入远高于华夏的那些国家,哪有什么所谓的半导体产业,就算是把全套的图纸和加工技术,设备给他们,他们都用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华夏在半导体的投入,不如美国和东倭,南高丽,甚至不如湾湾一个地区也就算了,这连很多企业都不如,那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说到芯片企业,自然不得不提到英特尔,英特尔在去年一年就投入了四十亿美元,是华夏三十年半导体投入的四倍。
  然而正是这样的大额投资,才使得英特尔持久占据芯片第一制造厂商的地位。
  并且也正是因为十年计划的673亿美元,使得湾湾超越南高丽,并且跟世界平均技术水平,从过去的相差一两年,变成了一两个季度。
  甚至在某些芯片大饥荒的年份,作为代工企业的台积电,其利润居然超过了英特尔,简直就是屌丝逆袭的典范。
  不过,通过这些事例,方辰领悟到了一点,想要在半导体超越那些先发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力度要大。
  如果连投资力度都无法超越这些企业,那想要在技术和规模上,超越这些企业,那简直就是在痴心妄想。
  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道理也谁都懂,但芯片企业这玩意实在是太费钱。
  就如之前所说的那样,建一条芯片生产线的投资就已经要高达十二亿美元,想要建设一个完整的芯片研发生产链,没个两三百亿美元,根本下不来,比建设个三峡大坝的费用都高。
  别说以华夏现在的国力而言,根本就烧不起,就是在欧美,东倭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是比较肉疼的,而像南高丽和湾湾这样的存在,更是可以称之为孤注一掷,赌上一切了。
  然而更关键的是,英特尔等美国企业,包括东芝等东倭企业,这些已经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存在,仅仅正常销售所得到的利润,拿出来一部分,就足以支撑这些研发建设投入了。
  也就是开始正循环,良性循环了。
  而南高丽和湾湾这样的新玩家,凭借着美国和东倭的技术转移,再突击大规模的增加资金投入,就差不多能追赶上世界一流水准。
  最不济的话,也可以给英特尔他们这些头部芯片企业,做代工,挣一些辛苦钱。
  总而言之,即便这些新玩家,在走上正轨之后,也可以靠着企业的利润和一部分的额外投入来保持自己不落后。
  可华夏这边,说真的,别说擎天芯片公司能够追赶上这些头部企业,形成良性发展,方辰自己都不知道,擎天芯片公司什么时候能自给自足。
  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毕竟要知道,华夏想要发展芯片行业,除了资金投入问题以外,还要面临一个像南高丽和湾湾,甚至包括东倭都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各样各样的设备禁运,技术不给授权使用,不能收购其他芯片相关企业等等。
  说真的,如果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方辰宁愿花钱去国际上,收购一家二流的芯片公司,最起码这种公司技术成熟,8英寸生产线什么都有,想要追赶英特尔他们,也容易一些。
  不像华夏这边,即便是收购华晶厂,最先进的生产线也不过是5英寸这种老掉牙的,几乎快要淘汰的玩意。
  但不管怎么说,方辰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不管投资芯片行业在未来会多么的艰难,花多少的钱,他都会持续不断,坚持的投资下去。
  并且更确定的是,华夏芯片行业一定会突出重围,站到世界之巅,并且引领世界发展。
  方辰的眼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九爷,咱们进去吧?”
  见方辰站在华晶厂的门口,半天迟迟不动,吴茂才忍不住开口道。
  方辰点了点头,对着吴茂才说道:“你给华晶厂的赵厂长打个电话,说我已经到门口了。”
  说完这话,方辰直接朝着华晶厂的大门走过去。
  还没等方辰走进去,看门的大爷二话不说,就将大门给打开了。
  方辰诧异的看了看门大爷一眼,然后到也没说什么,笑着点头回应了一下。
  看门大爷也赶紧冲着方辰笑了笑。
  虽说他不认识方辰,而华晶厂也有外来人员必须登记的制度。
  但他做了三十多年的门卫,早就练就了一双毒眼,来的是什么人,什么身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就方辰这器宇轩昂,龙行虎步的架势,以及周围环绕的这些秘书,保镖,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方辰是大人物。
  说个不好听的,前年省里老一过来考察的时候,气势都没有方辰这么足。
  再者说了,就算他拿不准方辰的身份,方辰身后的那几辆豪车,以及有特殊含义的车牌,他还是认识的。
  这样的大人物,恐怕连他们厂长都要小心伺候着,他一个小小的门卫去拦人家,装什么周亚夫,细柳营,那他真是脑子有病。
  他素来看不起那些,所谓只认工作证,不认人的门卫。
  那就是傻子。
  一个好的门卫,必须要有鹰的眼睛,一眼看出来对方是什么身份,然后迅速做出放行还是不放行的决定来。
  而他毫无疑问,是绝好的门卫。
  至于说,方辰为什么有车不坐,他反而觉得这更突显了方辰的身份地位。
  也就是那些,刚刚算个人物没多久,骨头没有三两重的,整日里才需要坐在车里,用车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但想着想着,尤其是看着方辰的背影,他的眼眶中不由冒出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水珠。
  有些许的感动,更有些许的感慨。
  华晶厂已经好久没有来,这样的大人物了。
  他从华晶厂建厂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工作,自然也经历过华晶厂最辉煌的日子。
  八十年代初期,由太宗亲自牵线,东倭的芯片工程师来到了华晶厂,使得原本在国内毫不起眼的华晶厂,突然的,没有一点征兆的,站在了华夏芯片舞台的中央。
  当时国产电视芯片量产难度大,导致彩电供给不多,完全满足不了老百姓需求。
  所以国家计委在1978年时就给华晶厂下了任务书:2.76亿元,引进东芝5微米产线,装配500万台彩电。
  对于东倭企业而言,这是一桩好生意。
  东芝正在DRAM芯片领域与美厂酣战,急需资金购买各类设备,以充实“军火库”,而5微米产线,对华夏企业很重要,但对于东倭已经是即将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不必担心新技术泄密。
  随后,华晶厂还承担了“531”工程的使命,向全国传播芯片技术的火种。
  “531”工程即普及推广以华晶厂为基点的5微米技术,同时开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
  那时各路考察团纷至沓来,而华晶厂不仅送技术资料,还外派工程师支援。
  厂长赵洪金甚至大手一挥:到华晶厂学习,除了吃饭要钱,住宿不要钱!
  并且当时,全国生产了近8000万块芯片,华晶厂占比达到40%。
  也正是因为如此,华晶厂一跃成为当时我国产能最大、工序最全、首家具有现代工业大生产特点的集成电路生产厂。
  那时候的华晶厂,无疑是辉煌的,甚至伟大的。
  不但企业红火,职工收入高,娶媳妇,嫁姑娘的时候,人家一听是华晶厂的,立马就高看一眼,送上一大笔彩礼,或者厚厚的嫁妆。
  而且各路兄弟企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工程师都跑到华晶厂来学习技术,至于说前来考察学习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他这个把门的门神,虽然没捞到什么大好处,但平日里烟啊,瓜子,花生,各种各样的零食水果,到也没少往家里带。
  可随着,华晶厂承接了“908”工程,一切都变了。
  从1990年,“908”工程正是开始实施。
  头两年吧,华晶厂依旧十分热闹,虽然各路兄弟企业的人少了,但显然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
  平日里,只能在电视里见到的大人物,没事就跑到华晶厂。
  可是两年过去后,这一切悄然发生了改变。
  两年时间过去了,华晶厂才刚刚通过经费审批,可以正式开展新的技术引进,以及生产线引进工作。
  大概是因为时间拖的太久了,“908”工程迟迟没有动静,那些各级领导干部来的就逐渐开始少了一些。
  当时,他还想着,既然经费已经审批过了,那一切都会变好的,华晶厂还能重现过去的热闹,甚至比过去更加辉煌。
  但谁能想到,技术引进又经过反复论证,足足谈了三年,直到今年的五月份,才刚刚跟美国朗讯公司,谈妥了引进6英寸生产线,以及0.9微米芯片的生产技术。
  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年的建厂时间,预计到1997年,“908”工程才能正式投产,盈利。
  他听厂里的工程师们说,要是1997年才投产的话,恐怕黄花菜都要凉了。
  到时候,华晶的技术水平将大大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达4-5代,投产以落后,生产出来的芯片,绝对没人要,生产一片亏一片。
  但他其实是并不相信的,他亲眼见证着,华晶厂从默默无闻到曾经的辉煌,所以他怎么也不相信,华晶厂真的会失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