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973

  紧接着,军师处、军情处都下发了相关的命令,要求荆楚战区保持警惕,做好应对措施。如果曹操出峡,先在夷陵一带阻击,同时在江陵一带做好迎战的准备。如果有机会,可诱敌深入,在荆楚境内予以歼灭。
  为方便指挥,孙策将江陵督娄圭也纳入右都护孙翊的节制,由孙翊统一调度战事。诸部人马加在一起,孙翊将指挥近五万人作战,担子不可谓不重。即使知道孙翊最近几年长进不小,又有诸葛亮为军师,孙策依然没有十分把握。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希望看看孙翊能不能顶住压力,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孙策继续南行,巡视冀州,先后与全柔、朱灵、董昭、臧洪等人见面。
  董昭、臧洪都是降将,不敢有什么奢求,能做一郡守尉已经很满足了。全柔却有些委屈。孙策当初将他安置在河间,就是希望他能在攻取并州的战役中立功。不料并州被逼降,全柔错失立功的机会,又因功劳不够,他在新帝登基时的大封赏中几乎一无所获,只担任了一个镇北将军。
  更让他郁闷的是,原本被安排为他副将的文丑因定陶战功拜为突骑将军,封列侯。
  两相比较之下,全柔很失落。见到孙策时,他无精打采,强颜欢笑。
  孙策也很无奈。全柔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谁会想到并州人会不战而降,而全柔居然一点功劳也没分着。没功劳,就算他想提拔全柔也不行,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呢。
  说到底,人能不能及时抓住机会很重要。全柔如果不是在会稽剿匪时失了手,也不会有后来步步落后的事。一步慢,步步慢,等他真正醒悟时,也许就没有机会了。
  见全柔一副霜打过的样子,孙策心里很不舒服。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还这么意气用事,你没立功是事实,摆出这么一副样子给谁看。你以为你还是几岁的孩子,哭两声就能得到想要的玩具?
  孙策检阅了全柔的人马,又巡视了常山、中山等郡国,对全柔的表现很不满意,当时没说什么,随后下令枢密院对全柔的政绩进行考核。结果自然不合格,全柔被贬职,空缺的镇北将军一职由董昭接任。
  全柔懵了,董昭却大感意外。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机会会落在他的头上。全柔虽然有些懈怠,却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冀州发生战事的可能性也不大,孙策大可以警告全柔一番,不必贬职。就算贬了全柔的职位,这个镇北将军也不会由他来补缺,比他合适的人很多,比如臧洪。
  全柔被贬,董昭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却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尤其是那些魏国降臣。既然董昭能够升职,他们也有机会。江东系也吃惊不小,没人敢再轻忽大意。万一落得和全柔一样的局面,那可有点丢脸。
  ……
  全柔站在案边,看着楼船上的灯一盏接一盏的熄灭,心头也一片黑暗。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下这么愚蠢的错误,居然像一个孩子似的赌气任性,结果惹得天子大怒,贬了他的镇北将军之职。
  收到枢密院的公文后,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自己这点错,最多被斥责,不至于被贬职吧。后来经军师崔琰提醒,想起朱桓的故事,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训练不严,阵列不整是小事,辜负了天子对他的信任是大事。
  天子刚刚登基不久,第一次出巡,他就给天子脸上抹黑,给江东抹黑。不仅天子不高兴,整个江东系都不会高兴。
  在崔琰的建议下,他匆匆交待了军务,带着几个亲卫策马赶来,向天子请罪。
  孙策没有赶他走,却也一直没见他,让他在廊桥上站了三天。每天来请见的人很多,来来往往,都能看到全柔站在这里。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中军,中军将士为之肃然。
  全柔很丢脸,但是他不能向后缩。他让天子丢了脸,天子现在要他出丑,也是天经地义的事。
  眼看着主舱的灯熄了,全柔叹了一口气。扶着舱壁,挪了挪有些麻木的腿,准备先回去休息。这时,从廊桥另一头走过来一个人,在离全柔数步的地方停住。
  全柔定睛一看,是孙权,顿时心中欢喜。他知道孙权现在在孙策身边,孙权此刻出现在这里,很可能是孙策的意思。
  “大王……”全柔挤出一丝尴尬地笑容,拱手施礼。“别来无恙?”
  孙权无声地笑笑。说起来,他和全柔也是有些渊源的,当初在冀北,他曾在全柔麾下任职,本想建奇功,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想到应对不合孙策心意,被送回富春守丧两年。
  孙权微微欠身,以示还礼。他是王爵,比全柔的列侯更尊贵。“全将军,你这次……”他叹了一口气。“人逾不惑,实在不该如此意气才对,陛下对你可是期望甚高的。”
  全柔无地自容。“是臣无状,辜负了陛下。”
  “行了,你也别等了。你在此等了三天,陛下知道你的心意了,只是现在还不能见你。”
  “哦……哦。”全柔一时无措。
  孙权打量了全柔片刻,见全柔仍不肯离去,笑了笑。“你跟我来吧。”说着,转身就走。走了两步,见全柔没跟上来,他又停住,转头看向全柔,招了招手。全柔迟疑着,却不敢动弹,脸上挂着窘迫的笑容。孙权扬了扬眉,笑道:“来吧,是陛下的旨意。”
  全柔如释重负,连忙迈步跟了上去,又解释了一句。“站得久了,腿脚有些麻,不听使唤。”
  孙权也不说破,一边走一边和全柔说些闲话。全柔提起精神,仔细回答,不敢有丝毫疏漏。他曾和孙权共事,知道孙权与天子其他几个弟妹不同,身份有些特殊,生怕自己说错了话,又留下隐患。
  孙权将全柔引到自己舱中,命人备了酒菜,与全柔共饮。全柔一是真的饿了,一是怕自己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埋头吃喝,不一会儿功夫,就喝得大醉,趴在案上,鼾声大作。
  孙权喝得很慢,看着一团烂泥般的全柔,嘴角挑起一丝自嘲的笑容。
  第2439章 必有我师
  孙策斜倚着床头,翻看着步练师摘录的文书简报,有点心不在焉。
  小桥掩着衣襟凑了过来,伏在孙策身边,脸色绯红,眼含秋水,细长的手指轻挠孙策的胸口。“陛下,时辰不早了,该休息了。”
  “哦,哦。”孙策含糊的应了两声,却没动弹,只是向梳妆台前的大桥看了一眼。大桥卸妆已经妆了半天了,还坐在那里磨蹭,迟迟没有过来。
  “陛下,姊姊害羞呢。熄了灯,她自然过来。”小桥强作镇静,支起身子去熄灯,年轻娇好的身体从衣摆下漏了出来,半遮半掩的暴露在孙策面前。孙策心中一动,放下了手里的公文,伸手揽住了小桥的纤腰,朝着她的腋窝吹了一口气。小桥吃了一惊,缩在孙策怀中,随即又笑出声来,轻捶孙策的胸口。
  “陛下,你好坏啊,又吓人。”
  “我就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吹弹得破。”孙策笑着,撅起嘴,冲着小桥羞红的脸吹了一口气。小桥的脸没被吹破,鬓边的发丝却被吹得飞起,拂过孙策的脸庞,痒痒的,带着淡淡的清香。
  小桥的脸更红了,伸出手指,轻按在孙策的嘴唇上。“那可不成,真要吹破了,别人不会说臣妾的脸皮薄,只会说陛下言语如刀,嘘风成冰,比那什么清谈客……”
  “妹妹,不可妄言。”大桥转过身来,厉声喝止了小桥。小桥自知失言,胆怯地看了孙策一眼,见孙策不生气,吐了吐舌头,又吃吃地笑了起来。大桥走了过来,瞪了小桥一眼,又向孙策曲膝行礼。“妹妹无状,出言不逊,是臣妾这个做姊姊的管教不严,还请陛下责罚。”
  “当然要罚。”孙策笑道,伸手拉起大桥,将她拉了过来,搂在怀中。两朵姊妹花,一边一个,左拥右抱,果然感觉与众不同。大桥害羞,想去熄灯,却被孙策阻止了。如此美景,熄了灯,什么也看不见,岂不可惜。“说说,都是什么人在背后说我。”
  “陛下……”
  大桥挣扎着要起身,孙策却搂着她不松手。“行了,行了,不要紧张。我走到今天,什么没见过?”孙策笑道。“若是言语真的能伤人,恐怕我早就体无完肤了。”
  “那陛下岂不是吹弹得破?”小桥咯咯笑道。
  “妹妹!”
  “没事,没事。”孙策拍拍大桥圆润的肩头,示意她不必在意,又对小桥说道:“我虽不是吹弹得破,可是那些人骂我的话也不是春风,说起来,比幽州寒冬腊月的风还要利害些。只不过我皮厚,他们就算是骂得嘴抽筋,也是无奈我分毫的。况且我心里也有数,虽说骂我的人不少,夸我的人却更多。”
  “陛下所言甚是。如今关东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谁不念着陛下的恩德?只有那些是非不分,贪得无厌的人,才会抱怨陛下。这些人万不足一,陛下大可不必在意。”
  “就是,就是,陛下不必在意。那些人也就是背后骂两句罢了,真要当众说,不知道会被多少人骂呢。”
  小桥连声说道,示意大桥去吹灯。大桥起身,孙策知她脸皮薄,只得放她去了。大桥起身熄了灯,房间里暗了下来,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娇好身躯贴了过来,微微发烫的脸庞凑在孙策面前,带着清香的气息涌入孙策的耳中。
  “陛下,你可要怜惜臣妾,别让臣妾在姊姊面前丢脸。”
  “那得看你自己了。”孙策在小桥耳边说道,顺势叨住了小桥的耳垂。几次欢好,他早就知道小桥的耳垂最为敏感,故意逗她。果不其然,小桥原本柔软的身子一僵,一声慵懒的长吟从咽喉深处涌了出来。
  “陛下——”
  孙策正打算调笑小桥两句,大桥重新上了床,微凉的手抚着孙策的胸口,向下滑去。孙策倒吸一口凉气,顾不上戏弄小桥,转头看向大桥。黑暗中,大桥温柔如水的眼神中带着羞意,却自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求陛下放过妹妹,臣妾愿为妹妹受罚。”
  孙策哈哈一笑,豪气顿生。“你们俩姊妹联手,也未必是我的对手,今天就让你们看看我的手段。”
  (此处省略五万字……哈哈)
  激战过后,宽大的床榻上一片狼藉。小桥虽然嘴上不肯认输,身体却很诚实,像只猫一样趴在床上,连动都不肯动一下。大桥忍着酸痛,起身披上衣服,也不点灯,摸黑取来了布巾和水,为孙策、小桥清洁。孙策靠在床头一动不动。他已经适应了舱内的黑暗,借着窗帘缝隙里透进来的一缕月光,勉强能看到大桥的身影,不由得一阵心襟动摇。
  这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姊妹花。当时初见桥蕤,他便曾问及她们,只是她们当时还小,就像小小的花骨朵一样惹人怜爱。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她们都已经长大成年,成了青春靓丽的美少女,姊妹俩含羞一起侍寢,将来还会为他生儿育女。
  小桥初嫁了,只不过不是周郎,而是孙郎。
  比起小桥的命运改变,大桥的命运改变更大,她不仅不是被当初战利品纳为妾,也不会在一年之后就成守寡,成为乱世中一枚苦果。不出意外的话,她将安静而快乐的过完这一生。
  孙策感慨不已,起身下了床,走到忙碌的大桥背后,将她轻轻搂入怀中。大桥有些紧张,却很快放松下来,倚在孙策胸口,一言不发。
  “大桥,我希望你……们能一生平安。”
  “有陛下在,臣妾自然一生平安。”大桥慢慢转过身,仰着头,看着孙策,目光灼灼。“不仅是臣妾,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安享太平,乐尽天年。臣妾蒲柳之姿,能嫁给陛下这样的英雄,真是几辈子都不敢想象的福份。臣妾……臣妾觉得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孙策无声而笑。岂止大桥觉得像是在做梦,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是一场梦,生怕一觉醒来,自己又回到了已经有点模糊的二十一世纪。虽然困难不小,前景也不明朗,可是能走到这一步,他已经很欣慰、很满足了。他相信,按照这条路再走三十年,他一定能改变这个时代,将华夏文明带上一条康庄大道。
  第2440章 皇恩浩荡
  孙策没有见全柔,只是调整了他的职务,将他调回中军任职,和他外放之前的职务一样。
  全柔虽然后悔,却不敢多说什么,老老实实地上任了。
  孙策随即召见了董昭,进行履新之前的接见,随行的还是军师崔琰。和董昭、崔琰说完了公事后,孙策问起了崔琰的兄长崔瑜。崔瑜因冀州之战时选择了刘备,不曾想刘备也没能支撑多久,很快就亡了国。崔瑜被迫跟着投降,赋闲在家,求到崔琰面前,想讨个官做。
  全柔当时任镇北将军,安排一个千石以下的职位是很轻松的事,但这件事被崔琰否决了。孙策很好奇,很想知道崔琰是怎么想的。
  崔琰倒也坦诚。他说崔瑜有两个问题,不宜立刻擢用。一是崔瑜是降臣,没有功劳,当初献大阳还有诈降的嫌疑。如果立刻擢用,起不到惩戒的作用,会给现有的官吏留下不好的印象,觉得再努力也不如投降;二是崔瑜本人有投机心理,这并非为官的正确心态。做官当以尽忠守职为上,不应该唯个人前程是图。如果不调整好心态,崔瑜以后还会犯错误。
  所以,他建议崔瑜在家读几年书,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崔瑜人到中年,学问的底子也是有的,如果能静下心来,以后慢慢升迁,高官厚禄不敢望,县令长还是有机会的。
  孙策对崔琰的应对很满意。不管他是真诚,还是故作姿态,他的处理方式还是周到的。
  这也让他对全柔更加失望。
  孙策在中山停留了一段时间,主要考察几个内容:一是沟通几道主要河流的互通工程,二是冀州尤其是冀北的生产恢复,三是通往草原的商路。
  前两项完成得都不错,第三项却有些问题。原因也简单,商业规模越来越大,货币不足,现在很多生意只能以货易货。草原上的产出有限,除了马匹、牛羊,就是各种皮货,价值远远不及中原能够提供的商品。中原商人为了销路,不得不主动降价,实际上利润在下降。
  除此之外,冀州还要承担燕州各郡驻军的物资供应,负责也比较重,在民间有些怨言。
  孙策问董昭、崔琰有什么办法。
  董昭沉吟了良久说,最好的办法还是寻找新的金矿、铜矿,铸更多的钱币,这才是治本之道。工商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货币,否则物价必然下跌,辛苦发展的成果都便宜了外人。不过找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倒不如想办法将百姓手中的黄金集中起来,解燃眉之急。
  董昭详细的解说了一下自己的办法。他的想法并非凭空而来,是从债劵的办法推衍出来的。当初孙策推行债劵的时候,便赋予了债劵一定的流通功能,董昭稍作改动,建议孙策发行特种金属货币,以代替一定数量的黄金,缓解货币不足的困境。由黄承彦研制的合金成本高,大面积用于武器装备太浪费,用于铸币倒是可行。
  孙策很感兴趣,问董昭说,百姓手中的黄金很多吗?
  董昭没说话,转头看着崔琰。崔琰点点头。冀州百姓手中的确有不少黄金。一部分来自于多年的积累,一部分来自袁绍的赏赐。
  冀州是大州,物产丰富,又不像中原人一样鄙视商贾,经商的很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草原的胡人做生意,大部分都是用黄金进行交易,所以不少世家手里都有黄金积储。
  中平六年,袁绍来到冀州时,也带了大量的黄金、珍宝,用于赏赐文臣,笼络人心。因为冀州是主动投降,孙策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所以这些黄金还在各家手中。
  此外,袁绍入主冀州后,还对不依附他的人进行了报复,比如当初支持韩馥的人,挖坟掘墓无数,也掠夺了不少黄金和钱币,这些黄金和钱币也随着赏赐和交易,陆续流散到各家手中。
  崔琰粗略的估计了一下,就冀州而言,至少有三十万斤的黄金闲置着。如果能将这此黄金用于流通,应该能解决一些问题,至少可以缓解一部分。考虑到黄金本身就是以大宗生意为主,若能以朝廷信用为担保,依从自愿的原则,确保随时随时可以兑换到真正的黄金,相信这个问题并不难。
  毕竟如今手头黄金最多的就是以毋极甄家为首的中山商人,只要他们愿意支持这项政策,至少能提供十万斤的黄金。
  孙策深以为然。这个办法其实并不新鲜,他如果想做,早就可以做了。只是他很清楚,这种事放开很容易,收手就难了。这不就是印钞票吗?用一块合金,铸出面值任意的货币,换来真正的黄金,这和抢钱没什么区别。一旦后世之主控制不住自己,滥发货币几乎是必然。
  不过现在货币太紧张了,如果因噎废食,不加以调整,通缩必然会影响发展。
  孙策让董昭、崔琰拟一份奏疏,准备提交朝会讨论。
  ……
  董昭、崔琰告别后,孙策又坐了一会儿,问随侍的周不疑道:“你觉得镇北将军的建议如何?”
  周不疑露出一丝惊诧,随即又恢复平静。“用心未必纯,却是好计。”
  孙策笑笑。“何以见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