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785

  “那你呢?”
  “我啊,如果能再精进十年,也许有机会跻身三甲,做个季军。”
  “还有一个会是谁?”
  “计相,会稽虞仲翔。”杨修指指祢衡。“他先行一步,但谁是冠军,尚难定论。正平,努力!”
  祢衡眨眨眼睛,抚着颌下的短须笑了,眼神发亮。
  两人谈笑风生,时而意见相同,心有戚戚,时而意见相违,争得不亦乐乎,正说得热闹,贺煚从外面走了进来,见祢衡在座,不经意的皱了一下眉头,放慢了脚步。他上了堂,拱拱手,将一支铜管递给杨修。杨修眼神一凛,接过铜管,放在袖子里。
  “正平,这件事就这么说定了,你回去收拾一下,就搬到大将军府来吧。如果孔文举有意,我一样欢迎,反正大将军府房间多得很。”
  祢衡心中有数,杨修有重要的事务要处理,没时间再和他清谈,便起身告辞。杨修让贺煚送祢衡出去,自己起身进了书房,取过一直放在案头的《说文解字》,又取来一枚纸,摆好笔墨,然后才取出铜管,仔细检查了封口,确认没有打开过的痕迹,这才刮去上面的封蜡,取出里面的纸卷,对照《说文解字》,从里面找出一个接一个的字,写在纸上。
  过了半天,纸上留下数百字,写满了三页纸。对于情报而言,这个篇幅超乎寻常的大,但内容却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贾诩上三策,毌丘兴建计攻南阳,其他的都是具体内容。正因为这些内容极其重要,传递情报的人才不惮其烦,用暗码详细写出,又第一时间传到长安。
  杨修放下笔,手指轻叩案几,沉思良久,吁了一口气。“这个贾文和……大奸若忠啊。”
  ……
  荀彧出了大将军府,匆匆上车,由金马门进宫,径直返回尚书台。
  关上车门的那一刻,眼泪就涌了出来,就连手帕都没来得及拿。他靠着车壁,任由泪水滑过脸庞,沾湿了胡须。杨修的话在他耳中回响,像春雷一般震荡着他的灵魂,将他从自欺欺人的梦中惊醒。
  我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我少读诗书,一心想佐圣王成就王道,为什么会在霸道的路上越走越远,为什么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李斯、韩非?百年之后,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先祖荀卿?
  没想到真正继承了先祖衣钵的人却是吴王。他不信天命,却对人前所未有的尊重,不仅是读书人,更包括那些普通的百姓。他没有把他们当作愚民、贱民,不遗余力的教导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为读书识礼、有所担当的士,文人是士,武人也是士,农夫是士,商人、工匠、医匠也是士,听起来,这简直是磨砖作镜,积沙为城,但他却义无反顾的去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今看起来,他是对的,这才是成就王道的正途。他解决了一个困扰儒门已久的问题,在经权之间取得了统一。王道本不迂远,根本不需要霸道来救急,阻碍王道的不是别人,而是世家,道义在口,利益在手的世家,还有他们这些以圣人门徒之居,却昧于大道的读书人。
  道本不在那些艰深的文辞里,而是眼前的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周行而不殆,真正能理悟的人却少而又少,不是道远人,而是人远道。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以经解我,又如何能领悟经的真义?
  我就是个蠢物,有目而盲,有耳而聋。
  “令君,尚书台到了。”马车不知什么时候停下,鲍出敲响了车壁。
  荀彧忽然惊醒,他连忙掏出手帕,拭去脸上的泪痕,又定了定神,这才推开车门,下了车。尚书右丞卫觊站在阶下,快步迎了上来,低声说道:“令君,执金吾伏完来了,等候令君多时。”
  荀彧停住脚步,皱了皱眉。
  伏贵人生了皇长子刘冯,伏完就一直在寻求立后,立了后,皇长子就能成为嫡长子,将来就有机会成为嫡子。否则一旦天子另立皇后,太子就可能与伏家无缘。但荀彧对此很不以为然,大汉衰落至此,若不能中兴,就算立为太子又能如何,他有机会登基继位吗?
  伏完读书读傻了,他以为大汉现在还根基稳固,至少能再撑几十年吗?伏氏以经学传家四百余年,几乎与大汉相始终,却教出这么百无一用的书生,真是儒门的失败。
  “可曾说什么事?”
  “说是有公务,但都是些小事,我看还是为立后的事。”
  荀彧眉头皱得更紧。“还有其他的事吗?”
  “有。”卫觊的眼神变得有些奇怪。“刚刚收到陛下转来的一副文书,是故并州刺史贾诩的上疏。”
  “贾诩的上书?”荀彧又想起那个身影,心中莫名的焦躁,一时没留神卫觊的脸色。“贾诩说什么?”
  “贾诩建三策:上策禅让吴王,中策远征西域,下策退守益州。”卫觊一边说一边从袖子里抽出文书,递给荀彧。荀彧接过来,却没打开,沉吟了片刻,颇有些意外。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但从这三策的整体思路来看,贾诩显然并不赞成天子一意孤行,继续与吴王孙策为敌。
  “还有么?”
  “还有,陛下问皇甫太傅病体。如果皇甫太傅病情好转,尚能支撑,就征发更多的士卒屯驻蓝田大营,不过我猜测,很可能是要策应汉中。”
  荀彧猛地一转头。“皇甫太傅病了这么久,陛下又不是不知道。”
  “是啊,所以陛下还有个备选的方案:司隶校尉张则。”
  荀彧的心拎了起来。如果说让皇甫嵩统兵,策应汉中的意图还不明显,那让张则统兵就很清楚了。张则就是汉中人,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由他统兵,肯定不是驻扎在蓝田大营,守护长安这么简单。
  “有没有说征多少兵?”
  “多多益善。”
  “胡闹!”荀彧变了脸色,脱口而出。“关中总共不过二十余万户,胜兵者也就是十余万人,陛下征发三万多人,已经影响到了关中的耕种,再征兵……”他突然愣住了,回头看着卫觊,张了几次嘴巴,却什么也没说完,倒是额头沁出了一层豆大的汗珠。
  天子这是和袁谭一样,要与孙策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荀彧立刻想到了贾诩的上书,不禁暗骂自己太天真,贾诩怎么会这么好心,劝天子罢兵,连忙打开手中的文书细读。看完文书,荀彧的脸已经没了血色,额头青筋暴起,不住的扭动着,双目充血,就像要喷出火来似的。
  “这个贾文和,究竟想干什么,欲陷天子于死地吗?”荀彧嘶吼道。
  卫觊同情地看着荀彧,却一句话也不说。他已经看过了文书,也猜到了贾诩的用意。他明知天子少年心性,一心要中兴大汉,既不可能禅让,也不可能远走西域,却提出这样的建议,看似劝天子避孙策锋芒,实质刺激天子冒险,用心歹毒,偏偏还没有一点把柄落在纸面上。他这三策可是处处为天子着想,为天下着想,不管天子接受哪一策,都是造福苍生的功德。
  可问题就在天子不可能后退,他只会被险恶的形势刺激,孤注一掷,奋死一搏。
  第2060章 老臣少主
  荀彧一甩袖子,登上台阶,低头急行。
  听到荀彧的声音,伏完从里面走了出来,满脸堆笑,拱手行礼,正在和荀彧打招呼,见一向温和的荀彧满脸怒气,吃了一惊,涌到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他偷偷看了卫觊一眼,卫觊苦笑着摇摇头。伏完见状,没敢吱声,看着荀彧像怒虎一般进了门,缩了缩脖子,转身走了。
  荀彧进了公廨,转身的一瞬间,隔着窗户看到了伏完匆匆的背影,这才想起伏完的事,愣了片刻,又不禁哑然失笑。本来还要考虑如何应付伏完,没想到一时失态,伏完竟然自己走了,倒是省了不少口舌。
  看来人还是要有点锋芒,不能太好说话。荀彧哼了一声,来回踱了两圈,对卫觊说道:“伯儒,你去一趟见一趟司徒府,问问关中今年的春耕情况,要具体的数据,然后再查查今年入夏以来的雨水,估算一下今年的收成。”
  卫觊应了一声,却不离开。荀彧瞅瞅他。“伯儒以为不可?”
  卫觊苦笑。“令君处事稳重,陛下托以关中之事,觊本不该妄评,只是形势如此,天下有易姓之虞,陛下不惮劳苦,亲冒锋镝,令君似乎不宜制肘。”
  荀彧眼神微缩。“伯儒也赞同毌丘兴之计?”
  卫觊躬身再拜。“若贾诩对形势的分析属实,似乎只能如此。”
  荀彧盯着卫觊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肩头沉重无比。他明白卫觊为什么会这么说,于公于私,卫觊都对孙策没什么好感。卫氏是河东大族,良田数百顷,还占着一些山林、盐池,当然不愿意将这些利益拱手相让。因为蔡琰的事,卫氏还被孙策当面羞辱过,让卫觊向孙策称臣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其他人也许没有卫觊这么坚定,但他们的情况也相去不远。天子从贾诩手中夺走河东和并州后,大量征辟世家子弟入朝廷,一方面是与凉州系抗衡,一方面也是安抚河东和并州的世家,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些人在朝中已经形成势力,很难用言语说服。
  要是能说服,杨修早就说服他们了。
  “伯儒,你觉得奋力一搏,能取胜吗?”荀彧缓了口气,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激动。
  “这可不好说。”卫觊缓缓地摇摇头,语气谦和,神情却很坚定。“若君臣一心,运筹得当,未必没有一战的机会。纵使不胜,有山河之固,自守亦是绰绰有余,令君又何必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陛下信任令君,自不会疑惑,可若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诽谤令君,罗织罪名,却让陛下难办。”
  荀彧沉吟片刻,点点头。“纵然要战,亦当知己知彼,看看有没有一战的实力。你先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看看关中还有多大的潜力。实在不行,只好从并州和河东、河内征发调取了。”他嘴角挑起一抹浅笑。“伯儒,三河殷实,卫氏又是河东世族,你估计河东能征多少兵?”
  卫觊的脸颊抽了抽,抗声道:“河东虽是京畿,却与并州相接,民风亢直,只要陛下有诏,自当全力以赴,男子负戟,女子运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荀彧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卫觊这句话已经有指责汝颍人没有与孙策抗争到底的意思,有成见在先,争也无益。他只是觉得可惜,卫觊自以为义正辞严,却不知道这很可能正是孙策所期望的。世家不肯向孙策屈服,孙策也没打算向世家让步,在战场上击败世家,将世家连根拔起,免得将来留有后患。若非如此,孙策何至于迟迟不取兖州。但凡他做一点让步,兖州世家就绝不会依附袁谭,以至于如今骑虎难下。卫觊一时意气,将来怕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利令智昏,就是说的卫觊这种人。
  荀彧挥挥手,示意卫觊去办事,在案前坐下,铺开纸笔,又将收到的贾诩奏疏仔细看了几遍,越看心情越复杂。贾诩岂止是看透了天子的困境,他更看透了世家的贪婪和因贪婪导致的愚蠢。他安排毌丘兴去见天子,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毌丘兴也是河东人,而且年轻气盛,正是想建功立业的时候,他怎么可能劝天子隐忍,禅让,富贵险中求,若能出奇制胜,夺取南阳,他才可以一鸣惊人,平步青云,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在贾诩的计划之中。
  这个贾文和,真是一条毒蛇啊。
  荀彧感慨良久,提起笔,在纸上书写起来。
  臣彧启:伏鉴陛下诏书,见故并州刺史诩所上三策,臣以为皆老成之谋也,然有不明处,愿为陛下发覆。夫用兵之道,先为不可胜,再为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争胜首在粮。入夏以来,关中频雨,壮士从军,妇孺耕种,多有不逮,欠收已是必然。臣每思及陛下之托,惭愧欲死……
  ……
  天子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将刚收到的六百里加急文书放在案上,以肘支案,手指捏了捏酸胀的眉心。
  虽说对荀彧的反对早有心理准备,真正看到荀彧的奏疏时,他还是吃了一惊。厚厚的一迭,煌煌近万言,荀彧写得字字沉重,他也看得心情低落。关中多雨,秋收不足。皇甫嵩新丧,国失元勋。劳而无功,士气低落。每一个反对的理由都像一次重击,将他攻取南阳的雄心壮志砸得分崩离析,一片狼藉。
  但是荀彧说了那么多,唯独没有说该怎么做。他说贾诩的三策是老成之谋,却没有说赞同诩的哪一策,又或者三策皆可,唯独不能冒险?
  门外响起脚步声,曹丕快步走了进来,报告太尉士孙瑞求见。天子连忙起身,到门口相迎。时间不长,士孙瑞走了进来,面容憔悴。皇甫嵩去世,皇甫坚寿请假回长安办丧,他的责任全部转到了士孙瑞的身上,士孙瑞这两天忙得晕头转向。
  事关军心士气,天子也不敢怠慢。皇甫嵩在军中的影响力大大了,不管是不是凉州人,都将这位平定黄巾的名将视为军中之神,就连一向仇视他的董卓旧部也不敢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对他的不敬。尤其是这两天,接连发生了几起冲突后,董越索性下了死命令,封锁大营,不准将士随便外出,以免惹起事端。
  “太尉辛苦了。”
  士孙瑞行了一礼。“陛下言重了,这本是臣职责所在,不敢言苦。”
  天子将士孙瑞引到席中,又命人上茶,看着士孙瑞喝了几口茶,吃了两块点心,稍微平复一些,这才问起士孙瑞的来意。士孙瑞还没说话,先叹了一口气。“陛下,久战无功,将士思乡,又新丧元帅,不少人都想回去吊丧,送皇甫太傅最后一程。不如就此班师,计算时日,还能赶得上秋收。”
  天子眼神闪烁。“班师倒也未尝不可,只是袁谭困守兖州,若无援军,他怎么办?”
  士孙瑞也很纠结。他明白天子不想退,袁谭只是一个借口,就算不班师,他们也救不了袁谭。但他不得不承认袁谭若是败了,对朝廷绝非幸事。“形势如此,只能让袁谭暂时放弃兖州,主力撤回冀州固守。秋收之后,陛下再遣良将,或下太行,或出武关,策应冀州。”
  “太尉觉得出武关可行?”
  士孙瑞哭笑不得。他知道天子想听什么,但他很清楚,毌丘兴的计划就算不是纸上谈兵,也绝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他本来是拒绝的,可是为了让天子同意先班师,他不得不让一步。
  “陛下,若孙策调集主力取冀州,袭取南阳的机会说不定会更大些。”
  天子颌首同意,难得的露出了笑容。有了士孙瑞的支持,又多了三分胜算。“话说如此,但河内不能不留兵,免得袁谭以为朝廷怯战,置他于不顾。太尉,朕有一策,想和太尉商议?”
  “请陛下诏示。”
  “太尉率步卒回关中,朕率一万精骑留驻河内,以窥山东形势,可击则击之,不可击则待之。如此,孙策纵得兖州,也不敢轻易渡河,袁谭亦能安心对付东方。”
  士孙瑞沉吟良久。“陛下所谋,臣以为可行,只是陛下身负天下之重,不可轻行,不如陛下回关中,臣留在河内。”
  天子摇了摇头。“太尉的关爱,朕心领了,只是吕布、刘备皆非循礼之臣,非朕不能镇服,还是太尉回关中为佳。太尉年近半百,怕是受不住鞍马劳顿,朕毕竟年轻些,辛苦一些也无妨。借此机会,朕想去并州看看,若时机得便,也许会去冀州助阵。”
  士孙瑞面色大变,长身而起。“陛下,万万不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是万金之躯,岂能如此冒险,万一白龙鱼服,悔之晚矣。”
  天子抬起手,轻轻向下按了按,示意士孙瑞稍安勿躁。“太尉,争胜疆场首在骑,用骑之道首在将。西征之时,朕便已经冲锋在前,略知用骑之妙。中原与凉州不同,江东骑兵亦非鲜卑蛮夷可比,大战之前,若能见识一下江东骑兵的优劣,熟悉一下中原地形,对秋后的战事大有裨益。就算有些危险,小心些便是了。大汉存亡之际,将士用命,朕又岂能安坐?”
  天子顿了顿,看向案上的奏疏,又道:“有荀令君耳提面命,想来不会有什么不测。”
  第2061章 虚虚实实
  士孙瑞疑惑不解。荀彧不是随军参赞军事的谋士,一直坐镇关中,如何耳提面命?他看着天子,希望能得到解释,但天子却什么也没说,年轻而英气的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只是微薄的嘴唇抿得有些紧,以至于失去了血色。
  感觉到了士孙瑞的凝视,天子犹豫了片刻,抬起眼皮,眉心微蹙。“太尉?”
  士孙瑞忽然警醒,连忙收回目光,向天子请罪。天子长大了,不是那个视令君如父如兄的少年。至于他,更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恪守君臣之礼。他退了出去,在门外停了一会儿,眯着眼睛,适应夏日刺眼的阳光,心头却有些黯然。
  天子决心已定,要奋力一搏,连荀彧都无法说服他,还有谁能阻止他?虽说天子少年英武,果决有担当是好事,可进攻南阳绝非易事,离秋收还有几个月,一旦消息走漏,孙策有足够的时间增援。天子也许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这才要亲领精骑,声援袁谭,将孙策的注意力诱离南阳。万一捕捉到战机,天子想必也会不吝一战,步卒班师,纯以骑兵上阵,正是希望利用骑兵的速度带来的突然性。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汉的四百年基业能否延续下去,很快就要见分晓了。朝廷坐拥西北精骑劲卒,居高临下,却被孙策逼到这个地步,也真是令人意外。
  士孙瑞快步离开。
  刘晔从外面进来,停住脚步,看了一眼士孙瑞的背影,若有所思。他进了中庭,天子正抚着荀彧的奏疏出神,听到刘晔的脚步声,他抬起头,沉声问道:“查得如何?”
  刘晔在天子对面坐下,将一份名单递了过来。“这是最近几日与外界有联络的人名单,都有可能泄密,但具体是谁,还有待甄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