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272

  见面之前,沈友向孙策介绍了阳羡许家的情况。沈友不说,孙策还真没什么印象,听沈友说完,他忽然想起来了,这个阳羡许家还真不是一般人。之所以不一般,倒不是许家出了什么大人物,而是许家的发家史就是汉代荐举制弊端最鲜明的例子,在史书上都留了名的。
  阳羡许家发家比较早,几乎和吴县陆家一样,在东汉初就异军突起,不仅有人入仕,而且做到了九卿级别。这个人就是作秀高手许武。
  许武年轻时父母早亡,只留下他们弟兄三人。阳羡就在太湖边上,耕地少,饿是饿不死,想发家却也不容易。许武有头脑,不仅自己读书,还让两个弟弟读书。光读书也不行,没人知道啊。他就特立独行,白天耕地的时候,让两个弟弟在旁边看,晚上教两个弟弟读书,书声朗朗,直到半夜,邻居想不知道都难。一旦弟弟读书不用功,他就跑到家庙里哭,搞得人人皆知。
  于是许武很快成了名,被举为孝廉。在东汉初,孝廉还不算太多,举为孝廉就意味着能够做官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是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了。但许武不满意,他一个人被举为孝廉还不够,还想带着两个弟弟一起飞,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家产分为三部分,最好的那部分给自己,差的坏的给弟弟。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立刻有人出来打抱不平,鼓动他的弟弟去告。他的弟弟得了他的吩咐,却摆出一副兄不友、弟必恭的模样,多番谦让,坚决不肯告,一下子成了名,被称为道德典范,很快也得到了选举的机会。这时候,许武才表明心意,表示自己当初那么做是为了让弟弟成名,现在弟弟已经成了名,他愿意重新分配家产,不仅将亏欠弟弟的还给他们,还要将他这几年辛苦赚来的钱一起分掉。
  于是,许家三兄弟一起成了名,仕途亨通,最会作秀的许武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官至长乐少府。许家也成为阳羡首屈一指的大族,即使是整个吴郡也是赫赫有名。当然了,许武成名的故事也广为传播。有人羡慕,一心想效仿;有人鄙夷,视之为丑类。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影响不了许家的实力。许武的孙子许荆官至桂阳太守,许荆的孙子许戫官至太尉,千石、二千石代不乏其人,在郡县为吏的更是数不胜数。
  唯一可惜的是许家虽然长袖善舞,但真没出什么杰出的人才,似乎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作秀了,学问也好,理政能力也罢,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离一流世家总缺那么一口气,官做得不小,威望却始终无法和陆家相提并论。
  沈友说完许家的发家史之后,他又提醒孙策。
  “将军见到许家人时,最好能以礼相待,以免节外生枝。”
  孙策听出了沈友的话外音。“怎么了?”
  “许家是阳羡第一世家,人口众多,历任县长上任都要先拜会许家,侵占土地、偷税避赋是必然的事。阳羡东靠太湖,南倚铜官、伏虎、石门诸山,入湖为寇,入山为贼,都很方便。”
  孙策明白了。这就是宗贼的典型范例啊。
  第742章 发飚
  从孙策开拓江东到孙皓亡国,东吴一直被山越困扰。但正如所谓的农民起义一样,主体是农民,核心却往往和农民没什么关系。山越也是如此,真正的越人最多是被人利用的蝼蚁,宗贼才是病根。
  顾名思义,宗贼就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山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其实就是地方宗族势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特殊的地理形势结合,就成了一个顽疾。一般的宗族最多把持当地政权,间接影响太守、县令长,真遇到狠的也不行,毕竟民不与官斗,官府手里有郡兵做为武力后盾,实在不行朝廷还能征发更多的人马,再大的庄园也给你踏平了。可是宗贼不同,他们往山里一躲,据险而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廷再多的兵也不好使。
  别看中原世家威风,居庙堂之高,呼风唤雨,声名显赫,一旦失势,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论生命持久力远不如这些依山傍水的宗贼。只不过他们处江湖之远,名声不显,不够资格在正史上留下姓名,最后化为一个个抽象的标签。
  孙策在汝南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汝南地处中原,地理形势远不如吴郡、会稽恶劣,沈友提醒得非常及时,孙策马上要面对的也许不是什么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却也不能掉以轻心。
  王珍只是吴郡郡丞,孙策没打算亲自接待,他把蒋干找来,让他去和王珍接洽,引王珍来见。
  蒋干领命,出了舱,见码头上站着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个年约五旬的官吏,身边站着几个小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正和王珍说话,个子不高,身体很胖,肚子挺得高高的,说话时一只手背在后面,一手捂着肚子,显然没有把王珍这个郡丞当回事,反倒是王珍微躬着腰,态度很谦卑。
  蒋干走上前,报上姓名,寒喧了几句,请王珍上船。王珍连忙向蒋干介绍许淳,并特地点明这是阳羡首善,特地来迎接孙将军的,而且将由许家负责接待。
  蒋干打量了许淳两眼,哦了一声,依然没有请许淳上船的意思。许淳脸上的笑容慢慢冷了,挥挥手。“既然如此,那王郡丞自去吧,我就不上去打扰将军了。家里还有些杂事,先行告退。”
  王珍也不坚持,拱拱手。“那许君先走一步,我见过孙将军后,再去贵府商议。”
  许淳哼了一声,拂袖而去。蒋干一脸茫然。“王郡丞,这吴郡的民风这么彪悍?”
  王珍心中暗笑,却不点破,摆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蒋君有所不知,吴越向来难治,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孙将军就是吴郡人,他应该能体谅吧。”
  蒋干同情地点点头。“许府君先做吴郡都尉,又做吴郡太守,这几年一定很辛苦吧。”
  王珍连声附和。“可不是么,前任太守盛君孝章就是被这些刁民气病的。许府君为人强力,但也烦不胜烦。这蛮夷之地,着实难治啊。对了,沈友怎么样,没有冲撞将军吧?”
  “冲撞倒不至于,他向将军挑战,不是将军对手,受了点小伤。”
  王珍大喜。许贡派沈友来的目的就是要挑起吴郡士人和孙策的冲突,现在算是如愿了。他装出一脸不安,跟着蒋干上了船,一边走一边抱怨吴郡难治。郡丞是太守的副手,也是外地人,没必要为吴郡人说什么好话,言里言外地把吴郡人一顿损。如果不是考虑孙策也是吴郡人,还不知道说成什么样子呢。
  孙策在舱里听得明白,忍不住想笑。等王珍一进舱,见了礼,他便皱起了眉头。
  “吴郡治安不好吗?太湖里有没有湖盗?”
  王珍拱拱手。“敢教将军得知,虽然二位府君都很用心,但实在难治,不尽如人意。湖中岛屿甚多,湖盗盘踞,多的三五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
  “这样啊……”孙策连连咂嘴,面露难色。
  “将军不用担心。将军手握强兵,纵使有人为盗,也不敢来捊将军的虎须。”
  孙策向蒋干使了个眼色。蒋干便把情况说了一下,孙策收了一些商人的货物,现在手头没有现钱可用,想在吴郡把这些货卖了。他本来打算安排几个人去吴县交易,自己赶往会稽赴任,现在吴郡治安不好,太湖里还有湖盗,安全得不到保证,怎么能放心。
  “王郡丞,要不这样吧,我们派水师护送商船过去,货卖完了再走,没问题吧?”
  王珍的额头就冒出了冷汗。他又不傻,怎么能听不出孙策的意思,他这是要赖在吴郡不走啊。这怎么能行,太湖对岸就是吴县,许贡又去迎新任扬州刺史了,如果孙策突然攻城,吴县一点准备都没有。他很想拒绝,但他又没理由,刚才夸大其辞,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现在想改口都没法改。
  “将军,这……不太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孙策沉下了脸,手指摩挲着刀环,语气也变得蛮横起来。“吴县是东南最大的都会,我收了那么多货,除了吴市,哪儿有这么大的市场吸纳?我又不是要去抢吴市,只是去做生意,这也不行?是不是许府君对我有意见啊,我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他居然都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对了,扬州刺史跑到吴郡来干什么,他是不是有事要和许君府商议?”
  孙策一连串的罪名砸了过来,吓得王珍一身冷汗。他心里很清楚许贡要和刘繇商量什么,最怕孙策因此生疑,要趁虚而入。现在是怕什么来什么,孙策真要去了吴县,他可怎么向许贡交待啊。
  “将军,你有多少货要卖啊,要不……我来想想办法?”
  “你?”
  “是啊,将军赴任要紧,不能耽搁太久,如果货不算太多的话,我可以先接下来。”
  孙策想了想,连连点头。“这倒也是个办法。子翼,你带王郡丞去看看,让德祖报个价。王郡丞帮我们这么大一个忙,我感激不尽,让德祖准备一份谢礼。”
  蒋干会意,带着王珍出舱。被凉风一吹,王珍遍体生凉,头脑突然清醒过来了,看着后面一眼看不到头的船队,心里咯噔一下。“这些……不会都是吧?”
  蒋干云淡风轻,哈哈一笑。“当然不全是,最多三分之一。其他的船上都是士卒,我们有五六千人呢。”
  王珍腿一软,差点一头栽进河中。
  第743章 各怀鬼胎
  王珍听完杨修报价,犹豫不决。
  他倒不怀疑孙策在骗他。他是郡丞,对物价并不陌生,这么多货物,的确只有吴市能够容纳,除此之外还真没哪个郡县的市场能够有这样的购买力。可问题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孙策去吴县,请神容易送神难,孙策要是赖着不走了,他的麻烦可就大了。
  但他又不能明说。孙策刚才已经发火了,如果他现在一口回绝,说不定孙策一怒之下现在就去吴县。他想来想去,使了个缓兵之计,说要和许家商量一下,许家家大业大,说不定能解决一部分,就不需要送到吴县了。蒋干倒也好说话,一口答应。他还说,只要王珍能帮着处理掉一部分,孙策手里有了现钱,他也就不着急了,剩下的货或是留在吴县,或是带去会稽,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王珍如释重负,不敢怠慢,立刻上岸赶往许家。
  许淳碰了一鼻子灰,回到家中,看到正在准备宴席的奴婢仆役,心里那团火烧得更旺,气得暴跳如雷。许家也算是吴郡数得上的世家,阳羡响当当的第一世家,没想到今天被一个卖瓜儿羞辱了,他好心好意地跑去拜见,想一尽地土之谊,结个善缘,居然吃了闭门羹,连面都没见着。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过孙策也不是良善之辈,许淳听过一些风声,不久前又听王珍说了一些,还亲眼看到了孙策的船队和数以千计的部下,知道这不是普通人,甚至不是普通的官员,这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与他做对,随时可能流血,甚至连整个阳羡许家都会被连根拔起。
  这样的事,孙策在南阳、汝南可没少干。
  许淳想来想去,一时竟然找不到对付孙策的办法,正在恼火,王珍赶来了。见王珍满头是汗,许淳很惊讶,等王珍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他顿时心中一动。许家对付不了孙策,吴郡太守许贡可以啊,反正他们迟早要交手,不如趁现在。有许贡撑腰,孙策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
  “郡丞,这孙策不是要做生意,是要讹诈吧?”许淳故意提醒道。
  王珍倒也不敢肯定。孙策态度蛮横,蒋干却不咄咄逼人,而且很通情达理,也许孙策真的只是想把那些货物处理掉,换成现钱。毕竟他有这么多人要养,到了会稽也要花钱,那些东西又不能吃不能穿的。孙策是武人,武人嘛,难免粗疏失礼,如果他因为这个引发战事,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当务之急是收下一部分货物,将孙策平安送出吴郡。再不济也要拖一段时间,让他有机会通知许贡做准备。
  “许君啊,话也不能这么说,孙将军毕竟是吴郡人。少年得志嘛,难免骄横,目中无人。不过我看了一下,他带来的那些货物的确不错,如果能收一些过来,再送到吴市出售,还是有利可图的。”
  许淳见王珍盯着自己,立刻明白了王珍的意思。他倒不担心会亏本——他这是帮王珍的忙,王珍怎么能让他吃亏——但他不想帮孙策的忙,那口恶气不吐出来,他心里难受。
  “郡丞,他收那些货的时候是年前,现在已经是年后,马上都快到上元节了,怎么能还按年前的价格算?他分明是讹诈。况且你知道这些货是怎么来的,说不定是他抢来的呢。我们这么做岂不是帮他销赃?万一在吴市被人认出来,不免郡丞清名尽毁,就连许府君都难逃干系。”
  王珍听出了许淳的怨气,略作思索,反问道:“许君有何妙计?”
  许淳似笑非笑地打量着王珍。“郡丞,我冒昧地问一句啊,许府君没有来迎,孙策有没有说什么?”
  “倒是问了一下,不过没太在意。”
  “太守过境,又是吴郡人,许府君不来迎送,说实话,这有点说不过去。孙策是什么人,你我都清楚,他可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嘴上说不在意,只怕心里已经恨得入骨,想着怎么报复呢。这孙家父子可是武人,手里又有兵,杀人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郡丞就不担心他嘴上说没事,背地里拔刀?”
  王珍心里一紧。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被许淳一挑拨,更加不安。
  “还请许君指点迷津。”
  许淳故作谦虚地推辞了一番,等王珍急得满头是汗,这才说道:“孙策倚仗的就是他手里的人马,有步有骑,还有水师,就算是吴县,他也有机会攻得下来。可要是进了山,他这几千人还有什么用?”
  王珍看着许淳,恍然大悟。许淳这不是为他出主意,他分明是恼怒孙策的无礼,要报复孙策,却想拉许贡做后盾。他迅速权衡了一下,觉得这办法可用。许淳想利用他,他也想利用许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许淳和孙策发生冲突,得利的是许贡。许贡和孙策是敌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如果能让许淳牵制住孙策,消耗孙策的实力,许贡自然是乐见其成。
  “怎么才能让孙策进山呢?”
  许淳无声地笑了,起身走了过来,附在王珍耳边低语了几句。王珍心领神会,连连点头,两人哈哈大笑,握着对方的手用力摇了摇。王珍随即赶回码头,许淳则派人进山,联系山贼。
  王珍再次求见孙策,代许淳向孙策致意。许淳身为阳羡首善,得知同郡俊杰路过,想尽地主之谊,请孙策到许家赴宴,同时商量交易之事。许淳有意收下一部分货物,价钱可以谈,绝不会让孙策吃亏就是。
  孙策欣然应允,并表示之前疏忽,有所怠慢,并非本意,愿意决定接受许淳的邀请,当面向许淳解释。王珍再次赶往许家,向许淳通报相关情况,让他做好相关的准备。
  半路上,他遇到了许贡派来的人,得知许贡让他拦住沈友,避免与孙策发生冲突,越发坚定了与许淳联手的决心。一旦孙策入山征剿宗贼,那可不是几天能解决的,说不定要拖上一年半载,足够许贡准备了。
  王珍来回跑了两次,一切商定妥当,孙策带着义从步骑弃船登岸,赶往许家,郭嘉等人随行,沈友有伤在身,留在船上,协助郭暾、杨修留守船队。
  第744章 旧仇
  看到许家的庄园,孙策着实吃了一惊。他一直以为这个时代的江南还欠发达,而阳羡又是吴郡诸县中比较偏的一个,户不足万,觉得许家也就是一小土豪而已,人来得太多可能招待不起,连义从营都没敢带全,两个营只带了一个。等到了许家才发现,许家比他想象的有钱,怪不得口气那么大,能够吃下他一部分货,看这庄园的规模,如果许淳真想帮忙的话,五千万的货全部收下都没问题。
  孙策对亲自出迎的许淳说道:“到底是传承一百余年的世家,底蕴就是不一样。”
  许淳陪着笑,脸上的肉都挤到了一起,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将军过奖了,不过是祖上荫德罢了。先父过世,我等无才无德,仕进无门,只能闲归田里。闻说将军父子扬威中原,淳甚是欣慰。兵圣有后,我吴郡又多一英才。”
  孙策连连摆手。“惭愧,我这点本事,可不敢以兵圣之后自居,怕是要辱没祖先的。些许微功,能为乡里先贤所知,我也倍感荣幸。”
  两人说了一阵客套话,许淳将孙策引入大门,穿过一个又一个院子,来到正堂之上,分宾主落座。堂上已经布置好漆案锦席,满身罗绮的奴婢来往穿梭,笑语嫣然,殷勤侍候,许淳的夫人、儿媳也出来陪着冯宛、黄月英说话,梳着高髻,戴着精美的玳瑁头饰,身上穿着织锦所制的襦裙,金光灿灿,富贵逼人,在她们面前,冯宛和黄月英朴素得近乎寒酸。
  孙策暗自感慨,这许家是真有钱啊。
  “敢问许公,家里有田几何?除了种地,还做些什么营生?”
  许淳将孙策的眼神尽收眼底,暗自冷笑。这卖瓜儿就算做了将军,封了侯,也是卑贱之人,眼神如此直接,一点也不知道掩饰,宛如强盗一般,说话也是如此粗鲁,一见面就问家资,你想干什么,像在汝南、南阳一样劫我产业吗?
  “将军这一路走来,目力所及,皆是我许家的土地。除了种地还种葛织布,采铜铸鉴,换点零用钱。”
  许淳拍拍手,两个年轻女子走了过来,跪坐在黄月英和冯宛面前,一人奉上一只漆奁。冯宛和黄月英打开一看,里面各有一只巴掌大的铜镜,做工精湛,镜面光滑可鉴,背后却铸着精细的纹样,不是常见的几何花纹和吉祥语,而是仙人骑鹿穿行桂树之下,仙人的脸不过豆大,却眉眼有神,鹿身上的花纹,桂花的枝干皆清晰可辨。冯宛不由得赞了一声:“好铜鉴,不比洛阳的差呢。”
  许淳的夫人孙氏笑道:“夫人不愧是见过世面的大家闺秀,吴郡所产铜鉴与洛阳齐名,远销海外,就连夷人也是赞不绝口的。”
  孙策很惊讶。“吴郡还有人与海外夷人做生意?”
  王珍抚着胡须,微微点头。“看来将军虽是吴郡人,却对吴郡了解不多。海外有夷、亶二州,乃是秦始皇所派方士徐福所至,虽隔大海,血脉相依,常有人乘船来吴会易货,越布和铜鉴是他们是喜爱的货物,每得一鉴,皆以为宝,甚至听说其贵人女子出嫁,必有吴会铜鉴为陪,死则入棺陪葬,须臾不离。”
  孙策立刻想到了孙权派人入海的事,看来这不是孙权的一时性起,民间早有这样的说法。他对此很感兴趣,拉着王珍、许淳请教。王珍在吴郡为官数年,许淳更是本地土著,家里各种作坊都有,生意做得很大,虽然对孙策没什么好感,一心想取他性命,可是此刻却很愿意和孙策聊这些话题。孙策虽然可恶,却是个聊天高手,天南海北,什么都能说两句,而且没什么架子,说到高兴处便开怀大笑,一点也不装。
  如果不是阵营不同,他们都有点喜欢这个少年了。
  宾主相谈甚欢。趁着兴致正浓,许淳提议孙策在阳羡多留两天,让他和阳羡诸家联络一下,看看能不能将所有的货都接收下来,好让孙策尽快赴任。两天后就是上元节,许淳邀请孙策再来许家,一起过节赏灯,阳羡上元节的花灯还是很有名的,而许家的花灯更是阳羡一绝,不仅灯好看,还有猜字谜、舞龙等各种百戏表演,非常热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