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_分卷阅读_382

  这边小锅差不多了,周明愈喊道:“拿盆,舀糖浆啦!”
  这里面的糖液最上面一层跟胶质一样黏稠,和麦芽糖很像,不是很甜却非常粘,老百姓统统叫饴糖。
  舀出来以后,莫茹几个就妇女就拿了细长的棍子,一根根地粘糖,然后卷成一个个大大的棒棒糖。
  这时候周七七已经从学校偷偷溜回来,领着小八等吃糖呢。
  莫茹看了她一眼,也没说啥,只笑了笑,“给你一个最大的!”
  周七七还在嚷嚷,“妈,再大点,再大点!”生怕莫茹弄断不给她继续卷。
  莫茹看了一眼几乎要比周七七的脸还要大的棒棒糖,而闺女还是不满足,她果断地把末端弄断,轻轻地扇了扇,让它快速凝固,然后在板子上啪叽一摔,又拿块干净的板子一按,直接按成一个比周七七脸还大的大棒棒糖。
  周七七哈哈大笑,“妈妈,再给按上鼻子眼睛嘴巴啊,还有耳朵!”
  这样糖更多!
  莫茹:……
  那边荆桂香笑道:“来,我给你按。”按辈分她是周七七的嫲嫲,可她太年轻,实在是不适应,所以日常也尽可能弱化这种称呼。
  莫茹又给儿子卷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照样一拍,这样显得更大。
  周七七看了小八一眼,“我替你拿着吧。”
  小八也没意见。
  莫茹就让他们去一边吃,然后给别的小孩子卷棒棒糖。
  她听见周七七小声地跟弟弟商量,“小八,你这糖太大了,你吃不完,我替你吃一半啊。”
  小八也没反对,估计就是同意了。
  莫茹笑了笑,也没去扫孩子的兴。
  很快不少孩子都举着脸大的棒棒糖乐呵呵地玩儿去,比大小、比甜,有的敲破了拿回家留着慢慢吃,也有回去和家人分享的。
  当然,也有馋孩子咔嚓咔嚓啃完自己的,又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结果就惹出一桩桩官司,少不得要被大人呵斥责骂。
  连着做了三天,才把所有的甜菜都熬光,一共熬了一千三百斤左右的糖沙,另外还弄了一千六百斤的糖稀。
  糖稀水分大,里面有五六百斤的糖就够。
  糖稀凉了以后就是很松软的饴糖,各家分了以后可以用来做点心、冲糖水,或者直接拿来当零嘴儿都可以。
  做完糖以后,就开始以户头为准买糖。
  当然是有限额的。
  带头熬糖的几个要先买,数量也比别人多一倍,然后就是参加切甜菜丝的妇女们排队先买,数量比其他人多半斤,剩下的就是没有参与的人家。
  普通人就是一家一斤半糖沙,三斤饴糖。
  莫茹家自然还是要多买一些,她和周明愈两人就有二十斤糖沙,五十斤饴糖,张翠花家则另外分。
  就这样卖完以后,队里还剩下一三百多斤,四百来斤的饴糖。
  原本商量着直接卖给供销社,不过周诚志后来觉得队里不差这个钱,不如把这个留着当奖励分给社员们。
  分了糖,各家又回去包糖豆包。
  “再也不用五分钱一袋的那个糖精,吃了掉头发,有毒!”社员们纷纷说着。
  莫茹拿到了糖以后,照样存在空间里。
  孩子们都知道她大方,对孩子又有耐心,乐意做好吃的,所以自己家的以及大娘娘娘家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她这里来,纷纷哀求她,“娘娘,给我们做好吃的吧。”
  莫茹也不拒绝,反正冬天没啥事,她自己也爱弄着吃,就每天开火做一锅各种小点心。
  她用大锅和鏊子烙饼干,然后加热把糖稀化开,在两片饼干中间夹一层麦芽糖,就是美味的夹心饼干。
  她还自己摸索做了一种糖蛋糕,把鸡蛋清略打发然后加糖和面粉,加点麦乳精,之后上锅蒸,这就是蒸蛋糕了。
  还有姜枣红糖茶,以及其他的甜果子,吃得孩子们纷纷说提前过年。
  莫茹没啥,倒是周七七有意见,“妈,要不咱们还是把糖分了吧。”
  这么个吃法,回头都让别人吃了,我还吃啥啊,小八不爱吃糖,正好他那份就给自己。
  爸爸肯定也不那么爱吃糖,他那份就给自己一半,妈妈一半。
  妈妈的可以做给大家吃,她的就留着自己吃,嘿嘿。
  她脑子一转就知道自己能分多少斤,乐得合不拢嘴。
  莫茹岂能不知道闺女的小心思,轻轻地点了她脑门一下,“分给你,吃得更快。”
  周七七:“妈妈呀,怎么会呢,我现在多懂事都不知道呢。”
  莫茹虽然没分糖,倒也停止天天做点心,过过瘾就成,没必要天天做,等过年再做一些犒劳孩子们。
  有几个馋嘴调皮的孩子难免非常失落,他们天天来蹭点心吃惯,一时间不给吃有些不乐意,少不得背后说几句牢骚话。
  莫茹自然不计较,她做点心是为自己家孩子做的,顺带着给别的孩子分享,既然不是专门为别人付出的,他们发几句牢骚她当然不会生气。
  有了俩孩子以后,她的脾气一方面来说是越来越好。
  不过周七七可不许人家背后说她娘坏话,约上家里的哥哥姐姐们去把那几个吃了还不说好的调皮孩子狠狠教训一顿,教教他们怎么做人,不要因为没捞着天天吃就不感恩。
  教训之后,那几个调皮孩子还不敢回家告状,一个个见了莫茹那嘴可比抹了蜜还甜,再也不敢说什么。
  莫茹还夸呢,“懂事了,要不到也不哭闹耍赖,真是乖孩子。”
  尤其周诚志的小孙子,那也是个馋嘴的主儿,知识不像周七七这么懂事,他被何桂兰宠得不像话,要星星不能给月亮,捞不着吃就打滚撒泼。
  原本莫茹寻思自己断了甜品,有几个孩子会来哭闹呢,谁知道一个个都乖乖的。
  真是懂事的孩子!
  “过年还做给你们吃啊。”
  她自然不知道还有自己闺女带人做修理工的那段故事,只以为孩子们懂事了呢。
  晚上她还跟周明愈讲,“自己村有学校就是好,孩子一个跟一个学,都能学好,我觉得比以前可懂事多了。”
  周七七就在一旁嗤嗤笑,还给弟弟眨眼,让他保密,不许跟妈妈说漏嘴。
  小八表示,我是妈妈的好孩子,才不打架呢。
  等孩子们睡着了,莫茹就和周明愈嘀咕,“我问过啦,咱娘是有个弟弟,早年父母相继没了,她就带着弟弟嫁过来。当年舅舅才九岁呢,一直住在这里,帮着看孩子,娘和爷还供他继续读书呢。大娘说日本鬼子打进咱们这里那一年,舅舅没经过咱娘的同意就参军了,给娘气得够呛,让他赶紧回家结婚他不肯。后来好像又闹了两次,娘就发狠,说不管他了。等到42年组织来村里征兵,要求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就必须去一个,咱大哥才14岁就被征兵入伍了。听说舅舅那时候就当了一个干部,还带人来征兵,娘又找着舅舅让他赶紧结婚生孩子。结果舅舅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日本鬼子不赶出中国,他誓不成家!这下可给娘气得冒烟,骂他不孝子,说没不让他抗日,而是让他一边抗日一边娶个媳妇。那么多抗日的八路军,难道都是光棍吗?不留下后,怎么放心抗日?舅舅又说抗日不成功,不结婚,免得连累人家闺女。娘彻底气着了,再也不管他,让他以后都不要出现在先锋大队。”
  说了一会儿她有些口干舌燥的,就从空间里摸出小茶壶来喝一口温水。
  周明愈诧异道:“然后他就一直都没来?”
  反正他的记忆里,没有舅舅这号人。
  莫茹:“没来,不过……”她顿了顿,“大娘猜,怕是……说不定啊……”
  周明愈立刻懂了,这么多年没来,估摸着是人已经牺牲了。
  莫茹又道:“抗日胜利以后又连着打内战,娘也托人各地打听,尤其解放后,她找不少人打听,还去过县兵役局。”
  “也没打听着吧。”
  莫茹摇头:“倒是打听着了。”
  “那他怎么不回来?”就算是当了干部,也得回家乡看看吧,毕竟是相依为命长大的姐姐呢。
  莫茹笑道:“你别急嘛,大娘说,人家告诉娘,舅舅执行任务呢,所以不能回来,因为任务限制信也不能写。”
  周明愈心下一动,小声道:“你说……舅舅,会不会去那边当卧底了。”
  要不怎么就不能和家里写信联系?各大军区,都没有这个规定吧,就算执行秘密任务,只要不泄密,保平安的家信还是让写的呢。
  莫茹自然也不知道,“大娘也是悄悄说的呢,让我们别跟人嘀咕,更不能让娘听见。”
  周明愈暗自分析了一下,舅舅之所以失联,要么牺牲,要么去当卧底,否则不会这样。
  又过了几日,张翠花的娘家人再次上门。
  这一次莫茹正好在南屋呢,看着一个差不多七十岁的老爷子,虽然有些驼背,但是精神还不错。
  另外还有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青年生得相貌周正,眼神清澈,看起来有着乡下人的憨厚。
  莫茹帮着张翠花招呼客人,泡茶,顺便也能光明正大听听什么事儿。
  ☆、第250章 贷款买!
  原来说的是要给张家舅舅过继儿子的问题。
  其中一个是张翠花的堂兄, 一个快七十的老头,抹着泪跟张翠花商量,“这么些年也没信,怕是……趁着我还在, 想给他张罗个孩子,以后也有个上坟上供的不是?妹妹, 老哥哥也这把年纪了, 要是不张罗好这件事, 我也必不上眼呐。”
  张翠花要笑不笑的:“我说大哥, 这会儿你倒是热心给他张罗。”
  老堂兄脸上一热,微微偏了偏脸, 叹道:“妹妹, 这么多年了,咱们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是不?说到底, 都是一家人,根在一起呐, 我不替弟弟考虑, 谁替他考虑呢?当年不管咋的,都过去这么多年。”
  张翠花点点头, “也是, 反正家里也没他呆的……”
  不等她说完, 老堂兄赶紧打断她, “妹妹,可别说这外道话,家里一有余粮就把原先的院子翻新,就等着小弟回来呢。他这们些年不回来,那院子咱们也照顾的好好的,这一次要是过继了,就给孩子住着,结婚生子,都是小弟弟孙孙孙女,你看成不?”
  张翠花想了想,“行!”
  老堂兄这才松口气,笑起来,“妹妹就是大度,老哥哥谢谢你了,要不进了棺材我都闭不上眼。”
  “你呀,这身子骨这么硬朗,还有年头儿好活儿呢。”张翠花啪地拍了大堂兄的后背一掌,打得老头子差点吐血。
  老堂兄:忍忍,让她打一巴掌出出气也好。
  之后又商量一下,老堂兄就邀请张翠花回去主持过继仪式,到时候也得让侄儿给她磕头。
  张翠花道:“择日不如撞日,就赶在年尾儿办了吧。我呢就不去了,让他正月来给我这个姑磕个头就成,以后就走动起来。”
  老堂兄听她这么爽快,高兴地招呼在院子里和孩子们玩儿的青年,“福生,快过来给姑磕头。”
  那个青年立刻大步进了屋里,在炕前就要跪下磕头。
  张翠花赶紧拦着他,“不过年不过节的,这会儿磕什么头,快起来吧。”
  莫茹就赶紧送了个棒子皮扭的蒲团过来放下,张福生就跪在蒲团上给张翠花磕头,“姑,侄儿福生给你磕头了,祝俺姑长命百岁,年年健康。”
  张翠花亲自把他扶起来,这会儿倒是也红了眼圈,拍拍张福生,然后从炕席底下拿出一个红纸包的红包来,“福生,这个给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